陶白白的星座分析可信吗? 星座运势分析
1949 年,心理学家福勒召集了一群学生,对他们进行人格测验。要求学生在拿到分析结果后对结果与自己的契合程度打分(0-5 分,0 最低,5 最高)。
结果学生们给出的平均得分为 4.26,也就是说,几乎所有人都认为这个人格分析与自己相符。
这个心理测试真的如此准确?
事实上,所有的学生得到的都是同一份「个人分析」:
读了这份测试,你会不会觉得,和你也是相符的?
我们都知道,所有人在潜意识里都喜欢积极的评价,因此,类似于「具有很大的潜能」,「独立思考」之类的描述,很容易获得我们大脑的「芳心」。
一个很典型的讽刺笑话就很好地表达了这个现象的狡诈之处:一个算命的,靠给孕妇测算预产孩子的性别就赚得盆钵体满,因为他的规矩是算对收钱,算错免费。
数年前我们的社交媒体上就有一个类似的热门信息,说父母的姓名笔画之和,单数为女儿,双数为儿子,无数的人在「测算」之后纷纷表示这个好准,但是仔细一想,这条信息的逻辑与之前提到的算命如出一辙。一传十十传百,人们只将「验证」的事例广而告之,从而给了旁人一种错觉,就是这些算命神机妙算。
再说得更近点,你有没有觉得,你在知乎刷到的大多数答主,与你的观点是一致的?你和他们特别有共鸣!
因为算法的推荐,是你看什么推荐你什么。
其实我们的大脑也有类似的「算法」。
先回答我一个问题:你的信念和观点从何而来?
你大概率会觉得自己的信念是理性的、有逻辑的并且公正的,因为这些信念基于你人生多年的经验,是你对自己所掌握的信息客观分析后得出的。
然而,事实的确如此吗?
思考一下,自己有没有在看过一些健康医疗节目后,或是身体不适时搜索网络资料后,觉得自己也有类似的症状或疾病呢?著名的「x 度问诊,癌症起步」便由此而来。
这种心理的存在,使得即使陷阱非常明显,无良医疗机构仍能借此敛财无数。
有趣的是,即使在权威机构就诊,也会有类似的现象发生。
有研究发现,在治疗过程的早期,医生往往对某种疾病的诊断有一个初步的主观预感,而这种预感则会干扰他们去思考另一种诊断的可能性;与此同时,患者自己也更倾向于认同支持自己看法(如「我觉得我只是肌肉劳损」)的医疗诊断,而不是反对其自身看法的诊断(「医生居然让我去骨科 x 光片,完全是浪费我时间骗我钱财」)。
在职场上,这种情况也屡见不鲜。
叶女士是北京一家科技公司的主管,她坚信 "付出汗水努力工作就会成功 "的格言。但是,在过去的几个月里,她主管的部门的业绩和效率出现了滑坡。由于她深信「努力工作」是成功的必要条件,她得出结论,这是因为她的下属们不够努力工作。
她的这个结论有一定道理,因为她最近经常发现有下属延长了午休时间,带薪拉屎,还经常上网刷贴完手游。
因此,叶女士决定要求大家加班,并警告要解雇任何她看到的偷懒的员工。
可是,她的部门业绩并没有得到多大的改善。
而在上级看来,叶女士部门业绩下滑的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该部门到了发展瓶颈,二是竞争对手日益增多。
实际上,如果叶女士没有一叶障目,也能发现收入下降的真实原因是上升瓶颈和竞争加强。可惜,她过于相信努力工作是成功最重要的衡量标准,错误地将员工的不努力认定为主要原因。
如果要找出人类逻辑推理中最值得关注的一个问题,那么上述的这些认知偏见——确认偏差(confirmation bias)往往会当仁不让地成为首选。
确认偏差指我们倾向于去寻找支持自身已经相信的信息。
这是人类大脑推理过程中的一个缺陷。因为我们在接受信息时总是主观的,因此会时刻关注对自己原有想法有利的信息,而忽视不利的信息,以避免可能推翻原有观点,使得自己成为错误信念的囚徒。
确认偏差的典型特征为:
确认偏差被引入公众视野,是在 1960 年[1]。
心理学家 Peter Wason 向教室里的学生列出了一组数字:2,4,6。之后,他要求这些学生去思考为什么这个数字有这种特殊的安排方式,以及他用什么方式来选择这组数字。
接下来,他又列出了数字 10,12,14,同样让学生思考规律。
此后又列出 22,24,26。
列出这三组数后,他要求学生自己列出一组他们认为使用同样规律的数字。
当学生列出一组数字后,他会通过回答「是」或者「否」来告诉学生他们列出的数是否符合规律。
你认为 Wason 给出的数列规律是怎样的呢?
很自然地,相信我们和这些学生一样,都会列出以 2 递增的数列,比如 6,8,10 或是 16,18,20。
结果也很明显,老师一直重复地说着「是」,这些肯定的回复也让学生认为自己找到了正确的规律。
但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在之后,Wason 又指出数列 1,2,3 或是 3,9,555 同样符合他选择数列的规律。
这时候,学生开始迷惑了,他们开始列出各种各样的数列,正确率也开始降低。
比如,有的学生列出了 1,1,1 或是 3,2,1 这样的数列,而 Wason 则否定了他们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