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人的性格特点是什么?
一是勇敢顽强,好胜斗勇。俄罗斯人喜欢勇士,具有勇士的气质。读一读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看一看反映二次世界大战的电影《莫斯科保卫战》、《斯大林格勒》和《攻克柏林》,再看一看平时俄罗斯人不畏严寒、对孩子不娇生惯养、崇尚英雄、喜欢当兵、运动员在赛场上顽强拼搏、“俄罗斯勇士”和“雨燕”特技飞行员在空中做系列高难度动作,以及普通人士在生活中见义勇为、拔刀相助的情景,您就会对俄罗斯人英勇坚强、不屈不挠的性格有所了解。二是聪明智慧,富有创造力。霍赫洛玛手工镀金器具、巴列赫和费多斯基诺微型油漆画、白底蓝花的格热尔瓷器、图拉的茶炊、沃洛戈达的丝线织物、若斯托夫托盘和纯毛大披肩等民间工艺品,反映了俄罗斯人的智慧。莫斯科和圣彼得堡的许多宏伟建筑,如红场的波克罗夫教堂和克里姆林宫,圣彼得堡的冬宫、夏宫和叶卡捷琳娜宫,都是集建筑、雕刻、绘画等艺术成就为一体的杰作。三是激情热忱,充满艺术气质。俄罗斯文学灿烂辉煌,才华出众的俄罗斯诗人和作家不胜枚举,其中有被誉为“俄罗斯民族诗歌的太阳”普希金、《当代英雄》作者莱蒙托夫、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奠基人果戈理、屠格涅夫、涅克拉索夫、陀思妥耶夫斯基、大托尔斯泰和小托尔斯泰、契诃夫、叶赛宁、马雅科夫斯基、叶夫图申科、阿赫马托娃等等。
俄罗斯人的民族性格是什么样的? 俄罗斯性格
负责任地讲,俄罗斯民族绝对是我们这个地球上最为矛盾和奇怪的民族之一。与俄罗斯联邦 53.5% 的人口接受过高等教育这一事实形成巨大反差的,是著名视频网站 Youtube 上数万个俄罗斯人的斗殴视频。在这些视频里,俄国人在田野里、马路上、地铁车厢里、池塘里以及你能想象到的任何地方以单挑、群殴、男男互殴和男女混战等多种多样的方式大打出手。
在有段时间网上疯传的一个名为「战斗民族打群架之空耳字幕版」的视频里,两伙人赤手空拳排成密集的阵形,在开阔的场地上结伙群殴。这种奇特的斗殴方式,加上国内网友给俄语发音配上的诸如「吃我一剑,华夏第一剑」(俄文原文意为「力量和荣誉」)的搞笑字幕,形成了非常奇葩和搞笑的效果,也引发了国人的强烈疑问:为什么要用这么傻的方式打!?(为什么不是埋伏、偷袭、以多打少?为什么不用板砖、钢管和镐把子?)
其实,这种看起来有点儿逗的斗殴方式是俄罗斯民族的一种传统,其背后的历史和文化更有上千年之久。这也正是我们看这个视频的时候,一边对着画面和字幕发笑,一边又对其严守规则(不持凶器、人数相等、到困惑的原因。
这种有一定规则的群殴活动历史相当悠久,至少可以追溯到一千多年前东斯拉夫人信仰多神教时庆祝春耕开犁的节日——谢肉节。在俄罗斯民族接受来自拜占庭帝国的东正教信仰之后,这一异教节日并没有随之消亡,而是以其顽强的生命力和东正教信仰进行了融合,成为东正教大斋期之前的一个重要节日。
因为过完谢肉节就会进入长达 40 天不能吃肉喝酒、唱歌跳舞的苦日子,因此,俄罗斯人往往在谢肉节期间大吃大喝,尽情娱乐,以补偿即将开始的斋月里腹部的空虚和精神上的无聊。俗话说,吃撑了就会找刺激,除了暴饮暴食和烧稻草人,精力充沛的年轻人还格外喜欢拳斗这一娱乐项目。东正教僧侣涅斯托尔于公元 11 世纪第一次在《往年纪事》中描绘了俄罗斯人的斗殴传统。
一般认为,拳斗这一娱乐项目是统治者基辅罗斯人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带入俄罗斯的。当时,年轻的小伙子们吃饱喝足后常聚集在村子中央的空地上,或是市镇重心的小广场上,互相以拳击的方式殴打对方。这种拳斗最初是单挑性质的,两个年轻人看对眼了就可以来一场。这种打斗有一系列朴素的规则:彼此打斗时不能心怀仇恨;不能持械;不能追打倒地者;一方认输或受伤后不能追打;对于打斗中发生的不可意料的伤亡,互不追究;在谢肉节的最后一天(这一天所有人要互相原谅对方)之前,所有的恩怨都应当了结。
通常,小伙子们互相打斗时都有长者围观,他们一方面负责评判拳手技术的高低,一方面主持公道和维护规则。姑娘们则在一旁边喝麦酒和蜜酒边为拳手鼓劲加油,或者在最勇猛的拳手中寻找心上人,简直就像我们现代人看终极格斗冠军赛(UFC)一样开心,有时候他们还会焚烧一些稻草人助兴。
尽管有这么一套野蛮但合理的规矩,然而,拳脚无眼,年复一年的谢肉节拳斗活动还是造成了一些不可避免的伤亡。东正教会从一开始就强烈反对这一带有异教色彩的庆祝仪式。从公元 11 世纪开始,东正教会就威胁说要把参加拳斗者从教会中开除,并且拒绝将在拳斗活动中不幸牺牲的倒霉蛋葬入教会墓地(这意味着死者得不到上帝的宽恕,无法上天堂)。
这些严酷的压迫和惩罚吓不倒勇敢的俄罗斯人,他们以大无畏的英雄主义气概顶住了教会的封建压迫,坚持把拳斗这一群众喜闻乐见的体育运动开展了下去,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拳斗还从以前简单的男子单打发展出了男子双打和男子团体对打等新的项目。其中,男团项目尤其受欢迎,因为群殴比单挑对打斗者的要求更高,不但讲究勇猛,更讲究同一团队成员相互配合的默契程度,以及阵形和策略,这比单挑有意思多了,也更具有观赏性。因此,(最晚)在蒙古入侵之前,谢肉节的保留节目就从单挑变成了群殴,并且在莫斯科公国统治区域及其周边相当流行。
蒙古人的入侵和征服对俄罗斯的群殴传统造成了相当大的影响。一方面,蒙古的入侵削弱了东正教会的实力,使他们对拳斗活动施加的阻力减小了;另一方面,蒙古派驻俄罗斯各公国的最高长官八思哈对这一传统并无防备之心,各公国的俄罗斯统治者也鼓励并纵容这种打斗,认为这种群殴对锻炼俄罗斯人的战斗技巧和勇气有利,特别是群殴中的一些阵形和战术与步兵集团的作战技巧很像,可以作为一种潜在的军事训练方式(这和元朝汉人的一些行为很像)。
紧随中国人民反蒙元斗争的胜利,俄罗斯人经过长期的准备,于 1380 年在库利科沃战役中一举动摇了金帐汗国的殖民统治。此后,俄罗斯人通过一系列的战役,终于在 15 世纪初彻底赢得了民族独立。俄罗斯人虽然赶走了蒙古人,但蒙古人长达一个多世纪的统治给俄罗斯民族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其中之一就是农奴制。
从 1497 年确立到 1861 年取消,农奴制在俄国存在了三百六十多年。在农奴制的剥削之下,赤贫的农民不能再像以往那样用大麦和蜂蜜酿造传统的酒精度数较低的啤酒、麦酒和蜜酒,转而以相对廉价的黑麦和土豆酿造度数很高的蒸馏酒,这就是伏特加的前身。这种酒的价格相对低廉,其酿造和贮藏不受季节的影响,因此,以前只能在节日期间喝到的酒精饮料,现在一年四季都能喝到。沙皇更是没有放过这一有利可图的机会,于 1555 年开始指派全权代理在俄罗斯全国开设「沙皇酒馆」,使得伏特加风靡了整个俄罗斯。
伏特加的流行极大地促进了斗殴运动的发展。一方面,高度数酒精会刺激人的大脑,使人更容易丧失理性,更富有攻击性,更倾向于参加斗殴活动。另一方面,参加拳斗的哥们儿都倾向于痛饮一番再上阵,这样既能鼓舞士气,还可以麻痹打斗造成的伤痛。更重要的一点是,酒能为新手壮胆,消除他们上阵前的恐惧和无法遏制的发抖。也正是因为一年四季都可以喝上伏特加,而一年只有一次谢肉节,斗殴运动才开始不再完全依托谢肉节,逐渐发展为一种一年四季皆可进行的喜闻乐见的群众活动。可以说,伏特加一出现在俄国大地上,就迅速和俄国人的斗殴传统纠缠在了一起,互为诱因,推动彼此的发展。
伏特加和斗殴活动之间的奇特关系其实并不难理解。在农奴制的重压之下,酒精成为人类麻痹自己、暂时忘记苦闷的灵丹妙药,而斗殴则成为人们发泄愤懑的为数不多的途径中最简单的一种。正如俄罗斯诗人涅克拉索夫在诗中所写的那样:「俄罗斯人喝酒没有数,——我们干活儿有没有数?谁又计算过我们的苦?酒把庄稼汉醉倒,——难道苦命不把他压倒?」
俄式群殴活动发生了很多变化。首先,随着活动时间不再限定于谢肉节期间,群殴的频率开始剧增,节日狂欢的色彩淡化,宣泄痛苦和仇恨的动因开始增多,整体向着黑暗化的方向发展。其次,随着西欧的决斗风俗传入俄国上层社会,俄国贵族逐渐接受了西欧(特别是法国)的文化,越来越倾向于用剑(后来是手枪)解决彼此之间的纠纷。底层老百姓因为不会用剑,就把这种有规则的斗殴发展成了一种解决矛盾的终端机制,用来解决生活中和生意上的纠纷。
总的来说,这一时期的斗殴活动依然恪守着古代传下来的规则,但也不乏在手套里藏铅块的阴险之徒。高尔基等作家所著的关于 19 世纪末俄国生活的作品中有大量描绘底层人民沉溺于酗酒和斗殴的悲惨生活的篇章,可以让我们一窥当时的社会风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