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肃的性格特点 鲁肃的性格特点是什么

【汉末三国,仗义疏财、侠气纵横的战略家——鲁肃】鲁肃是典型的文学形象和真实形象差异巨大的人,在《三国演义》跟《三国志》中的际遇大抵相同,但性格描述却是截然相反。

鲁肃出身于士族家庭,颇有家资。体貌魁伟,性格豪爽,喜读书、好骑射、侠气纵横。东汉末年,他眼见朝廷昏庸,官吏腐败,社会动荡,常召集乡里青少年练兵习武。他还仗义疏财,深得乡人敬慕。当时,周瑜为居巢长,因缺粮向鲁肃求助,鲁肃家里有两个圆形大粮仓,每仓装有三千斛米,周瑜刚说出借粮之意,鲁肃毫不犹豫,立即手指其中一仓,赠给了他。从此二人结为好友。

当群雄相互争夺的混战将要扩展到鲁肃家乡时,为了避害,鲁肃举家迁居东城。当时的东城,为袁术的辖地。袁术闻其名,请他出任东城长。鲁肃觉得袁术不足以成就大事,率百余人南迁到居巢投奔周瑜。之后一起投奔孙策。刘晔是鲁肃的好友,曾写信劝鲁肃依附巢湖的郑宝,由于周瑜的劝谏,最终留在了东吴,周瑜把鲁肃推荐给接手江东基业的孙权。

通达透彻的鲁肃提出的“榻上对”为后人所称道。孙权接见鲁肃之后,就问计于鲁肃有何良策助他成功?鲁肃回答孙权:“汉室不可兴,曹操不可能马上就除去,为将军考虑,只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变幻形势。趁北方多事之秋,剿除黄祖,进伐刘表,尽力占有长江以南全部地方,然后称帝建号以便进而夺取天下。”这就是鲁肃为东吴制定的战略规划。

鲁肃尽力辅佐孙权,每遇大事,他都参赞谋划,且思深虑远,有过人之明。之后曹操南征荆州,东吴人心惶惶,鲁肃力谏孙权连和刘备共同抗曹。此时周瑜正在外地,鲁肃劝孙权将他召回。周瑜归来,更坚定了孙权的抗曹决心。孙权授权周瑜,让他主持战事,任命鲁肃为赞军校尉,帮助周瑜运谋划策。终于在赤壁大败曹军。

赤壁战后,孙权愈加倚重鲁肃,把他称作自己的邓禹。后刘备派人谒见孙权,请求借荆州。东吴诸将皆不同意,唯鲁肃从全局考虑,劝孙权把荆州借给刘备,以孙刘联合,共同抗曹。周瑜逝世后,孙权采纳周瑜生前建议,令鲁肃代周瑜职务领兵四千人,因鲁肃治军有方,军队很快发展到万余人。鲁肃与关羽邻界统兵,疆土犬牙交错,多次发生摩擦。鲁肃顾全大局,总是以友好的姿态安抚双方。此后鲁肃为索取荆州而邀荆州守将关羽相见,然而却无功而返。鲁肃故后,孙刘关系彻底破裂。

鲁肃是东吴最杰出的战略家。鲁肃为人方正,内外节俭,不务俗好,治军有方,能文能武,有过人之明。陈寿对其的评价颇为中肯:鲁肃建独断之明,出众人之表,实奇才也。

各位朋友对鲁肃有何评价?欢迎留言探讨。

鲁肃性格?

性格豪爽,雄才大略首先鲁肃是一个性格豪爽的人,鲁肃幼年丧父,由其祖母养大,看到朝廷混乱,群雄蜂起,鲁肃在家乡组织青年人习武练兵,在周瑜做居巢长的时候曾经向鲁肃借粮,鲁肃将家里粮食的一半借给了周瑜,这一半就是三千斛,是非常大的一笔财富,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鲁肃的豪爽,对朋友的仗义。  鲁肃也是一个熊才大略的人,周瑜带着鲁肃去投奔孙权,鲁肃一见面就分析了天下的形势,为孙权制定了孙刘联合共抗曹操的大政方针,并且准确的预测出将来的天下必然是三足鼎立,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到鲁肃的眼光独到。

鲁肃在小说《三国演义》中的性格是忠厚老实、小心谨慎、沉稳大气、有大局观、胸怀韬略等。但是正史中的鲁肃是地方豪族出身,他的性格豪爽刚毅与小说中的形象有很大的差异。 鲁肃常被孙权比作东汉开国元勋之首邓禹。周瑜去世后鲁肃接替周瑜的位置,可惜鲁肃死于汉末大瘟疫,年仅四十六岁。

《三国演义》: 诸葛亮:老谋深算,谦虚谨慎,一切以大局为重; 周瑜:才情横溢,心胸狭窄; 曹操,雄才大略,豪迈霸气,工於心计; 鲁肃,老诚厚道,小心谨慎。《三国志》: 诸葛亮,潇洒; 周瑜,大度,风流; 曹操,矛盾; 鲁肃,谦虚。

周瑜心胸狭窄。气量太小 诸葛亮心胸宽大 ,智慧超人 鲁肃忠军为主 ,不耻下问

如何评价鲁肃这个人物? 鲁肃的性格特点

真实的鲁肃跟《三国演义》中的政治暖男简直是两个人。鲁肃是一代豪侠,文武双全、智勇兼备,战略眼光上尤其无人能及,是东吴最有远见的外交家。

他举家赴江东时,面对追兵,曾以一手绝活立威:把盾牌立在阵前,连连发箭,每一箭都把盾牌射穿。

赤壁之战前主动促成孙刘联盟,诸葛亮在其中也不过是陪衬;跟周瑜是知音、是兄弟,深受周瑜敬重;单刀赴会是鲁肃说得关羽哑口无言而不是相反。

如果从他的一生经历而言,「凡品」二字大约可以概括鲁肃的经历。

《三国演义》中鲁肃那不多的存在感,基本集中在赤壁之战前力主抗曹一事上。

曹操席卷荆州,准备攻打东吴,东吴文臣一律主降,武将一律主战,身为文官的鲁肃却也主战,显得十分与众不同。

不过,鲁肃为什么要跟他的文官同僚唱反调,一力主战,《三国演义》却没说明白。这是因为《三国演义》是一本文学书,并不打算详细分析历史事件的成因,甚至会为了文学效果而篡改史实。

而在真实的历史上,曹丕篡位后,东吴使臣赵咨的一番话,道明了个中原因,及其背后的深厚背景。

当时刘备为关羽报仇,率大军伐吴,孙权为免两面受敌,向曹丕称臣。

而曹丕这时刚刚篡汉,自信不足,急需重量级人物来站台,于是双方一拍即合,曹丕为此甚至放弃了趁势消灭东吴的利好。

这时东吴赵咨出使魏国,正事办妥后,曹丕胸中的八卦之火熊熊燃起,同时也为了考较一下使者,问道:「孙权是什么样的主公?」(吴王乃何如主也?)赵咨也不含糊,说孙权是「聪明、仁智、雄略之主」,并且详细说明了一番:

「凡品」这个词,真的道尽了汉末三国许多事件背后的奥秘,是那个时代的关键词,显示的是东汉豪族政治的演变终局。

一、「凡品」背后的奥秘

鲁肃正是豪族的一员,而豪族里面又分三六九等,上等的是儒学士族,中等的鲁肃这种就只能是「凡品」了,当然「凡品」比下等的没见过世面的土豪劣绅又要强一些。

要弄清楚豪族政治的这些门道,必须先回溯一下豪族的发展史。

战国时代,山东六国的社会是很活跃的。

原来社会固有的阶层藩篱被打破之后,社会重组的力量汹涌澎湃,推动了社会的多元化,各种职业都得到发展空间。

但是与此相对的,僻处西陲的秦国却实现了按政府意愿规划的社会,居民不是打仗,就是种地给打仗提供粮食。

秦国理论上不需要这两种人以外的人,秦国的社会就像一台机器,效率极高却全无活力。而正是这样「心无杂念」的国家能够在兼并战争中胜出,统一中国。

秦国一旦统一,就要把所有人平均化,不是平均富裕而是平均贫穷。因为按照秦政设计者商鞅的说法,人民穷才愿意被国家驱使,富了国家就驱使不动了。

这下社会中层倒了血霉,在秦王朝的屠杀和强制迁徙下,许多豪族破产、死亡,社会正在朝秦朝构想的方向滑落。

好在这样的王朝只存在了十几年就被全社会愤怒地推翻了。

汉朝虽然全盘继承了秦朝法令,但是汉初并没认真执行,反而刻意减轻政府的存在感,对社会的控制与秦朝不可同日而语。

于是诸多豪族如雨后春笋一般冒了出来,与原来幸存的豪族一起,在政府控制之外,形成了强大的豪族阶层。

只是好景不长,汉武帝上台后对豪族进行了比秦朝更凶猛的打击。在酷吏政治的腥风血雨之下,不服的豪族基本全灭,剩下的乖乖地来做国家的官,伺候皇帝。

但很快,进入国家政权的豪族尝到了甜头,有了权比在野时强多了。

这些豪族很快就利用在朝堂上的权力逼迫汉元帝放弃了迁豪等打击豪族的政策。

豪族从此逞几何级数发展,到东汉成了国家政治的主角,甚至东汉王朝都是他们帮汉光武帝刘秀建立的。

也正是从汉武帝时期开始,儒学开始成为官方意识形态。

随着汉武帝打造的官本位社会逐渐成型,权力在社会上的重要性胜过一切,民间对能够当官的儒家趋之若鹜。

另外,儒家在被官方尊崇以前本来就是显学,孔子、孟子在民间的声望一向崇高,民间对儒学有广泛的认同基础。两个因素合起来,儒学在社会上的影响就迅速扩散,成了主流世界观。

儒学既然已经取得思想界的统治地位,儒学水平的高低和践行儒学价值观的力度就成为评价一个人的重要标准。

到东汉中后期,许多儒学有成的人做到了高官,出现了像汝南袁氏、弘农杨氏那样四世三公的高门士族。

在他们之间还产生了名士认证系统,由知名士人品评人物,比如品这个是「天下俊秀」,品那个是「天下楷模」。得到好的品题即「高品」的人就成为名士,往往身价暴涨,立取高官,儒学名士对政治的影响越来越大。

而没有及时转型儒学的武力豪族就比较尴尬了,上面说的品题活动一般只在士大夫圈子里玩,武力豪族一般是没什么人去品的。

所以他们相对于「高品」来说,就是「凡品」。

武力豪族是豪族的初始形态,很多发家了的人都用金钱的力量聚集起本宗族的人员和来投奔的宾客、奴仆,形成地方上土生土长的力量。

这些人又分为土豪劣绅和豪侠之士。

土豪劣绅凭借武力横行乡里,就是汉末所谓的「浊流」,名声奇差无比。

即便在汉末乱世中浑水摸鱼,占了块地盘,也会因为缺乏对人才的吸引力而毫无前途,很快就会被人干掉,比如泾县大帅祖郎、巢湖水寇郑宝之类。

另一种豪侠之士跟土豪劣绅做法相反,他们有基本的正义感,所作所为跟儒学名士大同小异。为了仕官他们也会读书,向文化士族的方向转型。

只是两汉的儒家经学十分烦琐,要学习这种经学,一方面要有超强的悟性和记忆力,一方面也必须有名师指点,两样一样也少不了。

所以大部分有心读书的武力豪族刚转型时会先读有助于实际政治的兵法、历史方面的书籍,等到家族有一定学术积累后再去学习儒家经典。

这样的武力豪族,地位处于儒学士族和土豪劣绅之间,与两者都有相似的一面,用「凡品」来形容再合适不过——有品第,但品第不高。

而鲁肃就是一个「凡品」的武力豪族。

二、土豪的世界你不懂

鲁肃出生在临淮东城(今安徽定远),属于淮河流域。

汉末豪族发达程度、文化程度是跟地域相匹配的,当时最发达的是关中和中原,江淮流域属于较偏远落后的地区,儒学覆盖程度不算高。

鲁肃家里虽然非常有钱,但在儒学上也没什么成就,也就没什么人来品他,所以社会地位不算多高。

鲁肃身材高大,也跟其他土豪一样,击剑骑射,招揽宾客,后来看见天下将乱,就在山中隐秘地讲习兵法,把这些宾客当部队训练。

这样的所作所为,跟造反前的项梁、项羽一模一样,又怎么会是个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士呢!

乱世之中,很多人能生存下来也多亏这样的豪族。

汉武帝几十年的暴政弄得「天下户口减半」,并不是人真死了一半,而是很多人脱离了国家的控制,投靠豪族去了。

豪族虽然从他们身上收的田租比国家定的租税要高不少,但能保证确实就收这么多,除此之外还能帮他们逃脱政治腐败时无休止的徭役和兵役,那才是真要人命的东西。

到了战乱之世,由豪族牵头,组建坞堡,聚集几百几千的宗族和乡民固守,也能保全不少乡民免遭盗匪和乱兵的杀害,像许褚、李典都是这样的坞堡首领。

所以说豪族是社会的中坚完全没问题,这也是为什么汉唐灭亡后汉族政权还能依靠地方豪族或藩镇的支持得以延续。

鲁肃的生活富裕、武艺高强,所以性格也十分豪爽、侠气。

汉末乱世各郡县普遍饥荒,部队也经常乏粮。

没东西吃的时候,河北袁绍的部队吃过桑葚,淮南袁术的部队吃过花蛤,刘备在徐州时部队连这些都没得吃就只能自己吃自己,人相食了。

反而乡间的武力豪族因为组织乡民防御、生产,囤积了不少粮食。

一次周瑜带部队路过鲁肃的家乡,粮食不足,听说鲁肃家富裕,就来找鲁肃借粮。

这种借粮说是借但是还不还就不好说了,很多豪族不愿意借,有时候需要把豪族的坞堡打下来才能得到粮食。

当时鲁肃家有两囷米,每囷三千斛(大概几万斤),鲁肃看周瑜很顺眼,直接送一囷给周瑜,把周瑜感动得不行,两个人当场定交。

从此周瑜就成了鲁肃的后台,对鲁肃在东吴的发展有很大的帮助。

后来果然天下大乱,鲁肃因为淮河流域是战场,决定带宾客、家小避祸江东。

这时因为战乱,人民锐减,人口成为各割据势力的宝贵资源,怎能轻易放走。

州里派兵来追,鲁肃令部下拉弓搭箭,严阵以待,自己在阵前露了一手绝活立威:他把盾牌立在阵前,连连发箭,每一箭都把盾牌射穿。

追兵一看鲁肃这么猛,屁都没放一个就回去了。

这哪里还是文士,这都跟甘宁那样的猛男差不多了。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文转自网络,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红尘星辰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包括图片版权等问题)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本站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果有侵权请联系yjvtk123@163.com删除

联系我们

19108085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yjvtk123@163.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