忧郁的人是什么性格?
忧郁的人是内向的,敏感的,冷漠的,玻璃心的。忧郁的人在和家人相处时,可能会有一些尖锐,我也不愿意和家人交流,不愿意说出自己的辛苦和烦恼。忧郁的人,在和朋友相处时,会非常的内向,只会倾听,不会诉说。忧郁的人在面对陌生人是可能会选择逃避,远离人群。
忧郁的人,属于多愁善感的性格。
性格忧郁的人是什么样子的?
忧郁性格的人胆小、谨慎、懦弱、缺乏勇气、遇事容易往坏处去想、好生闷气,不轻易表达负性情绪、敏感、多疑、固执、不容易变通、老好人,不会拒绝别人,一味满足别人,无视或者牺牲自己的需求、被动、没有主见、依赖别人、好逸恶劳,贪图享乐、不愿意努力付出、容易退缩、容易后悔和自责、自信心不足或自卑等。
不喜欢交朋结友,很宅;有些事情情愿自己一个人受伤害,也不愿意去伤害别人;有时候又很敏感,敏感到别人说一句话都以为是在说自己。
那种内向、消极、悲观的抑郁质性格是一种怎么样的体验? 忧郁的性格
总的来说,内向的人喜欢独处,思维活动更加指向内心,更内省,更为敏感,专注力更强,疲倦的时候需要通过独处的方式进行「充电」。
在这个外向星人主导的世界中,「内向」是个贬义词,它与害羞、能力低下等一系统概念联合起来,一旦被贴上「内向」的标签,你会被视为不擅长社交、演讲、与人沟通或做管理工作,被认为无法适应这个社会。
「性格内向」这个表述是你绝对不想写进简历里的,甚至有人造出一个词叫「衣柜内向者」(closet introvert)来说明承认自己个性内向在当今社会有多么的难(承认自己内向就像「出柜」一样难)。
这迫使内向者觉得自己需要摆脱这个「第二等公民」的身份。相反,「性格外向」则可以堂而皇之的写入「个人优势」一栏。
据说内向星人在这个星球上有一个殖民地叫芬兰。
村上春树大叔在《没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礼之年》写到一个很好心但「一副怒气冲天的模样」的芬兰老爷爷,被故事的主角多崎作问路后一声不吭就把自己的自行车放在路边,自顾自帮多崎作开车到目地的,又沉默地下车回去找自己的自行车,高冷到一塌糊涂。
在 Reddit 上有个讨论,说到芬兰人内向到了多么令人发指的程度。
摘录其中的一部分大约是这样的:
笑话:外向的芬兰人跟内向的芬兰人有什么区别?外向的芬兰人说话时盯着你的鞋子,内向的芬兰人说话时盯着自己的鞋子。
如果你没什么有意义的话要说,那就不要说话,沉默一点也不尴尬。
不要接近任何人,我们芬兰人的私人空间大得出奇。
而且据说芬兰人是这样等汽车的(大约 5m 左右的个人空间神圣不可侵犯):
同为内向星人的美国作家苏珊·凯恩(Susan Cain)写了一本书——堪称内向星人寻找自我的指南——叫《安静:内向星人如何在外向星生存》(并非真正的译名)。
凯恩女士在书中提供了几个方法,用来鉴别(以及自测)内向星人,例如:
过去在给企业做人才测评培训的时候讲到内向与外向时,我通常会用这样一个问题来进行简单测试:
假如你做一个项目,加班了几个月,终于大功告成,那么此时你更喜欢与三十几名同事一起开 party 庆祝,还是回家睡觉?
如果你选择开 party 庆祝,那么你更有可能是一个外向的人,如果你选择回家睡觉,那么你是内向的可能性更大一些。
总的来说,内向的人喜欢独处,思维活动更加指向内心,更内省,更为敏感,专注力更强,疲倦的时候需要通过独处的方式进行「充电」。
心理学大咖汉斯·艾森克(Hans Jürgen Eysenck)在 20 世纪 60 年代大学里讲课的时候,喜欢在课堂上做一个演示实验,把柠檬水滴在学生的舌头上,看看谁分泌的口水比较多。
这个像开玩笑一样的实验其实结果非常稳定,内向的人在口水大赛中几乎总是毫无意外地胜出。
凯恩女士在书中说:「有多少内向的人比较敏感呢?这个我们不知道。但是 70% 的高敏感人群是内向的,另外的 30% 也需要很多『离线时间』(down time)。」
这种敏感有两个体现。
第一是相同外界刺激的情况下,内向者感受更为强烈。
第二,正因为在相同刺激的情况下内向者感受性更强,所以他们会脑子里会自发产生很多信息和想法。
在外界刺激匮乏的情况下,比如独处时,外向的人可能会觉得无聊得难受,但是内向的人因为有丰富的「内心戏」,所以根本不觉得无聊。
这可能就是内向的人更喜欢也更擅长独处的原因。
「内心戏」丰富的他们,可以更多地把注意力指向内部,而不需要向外部寻求大量的刺激。
正因如此,内向的人通常会回避接触过量刺激。
因为对外向的人来说,可能信息只是一个个的单点,但是对内向的人来说,这些单点会像烟花一样在大脑中绽放,形成一层、两层、三层更复杂的信息。
动机在杭州老师对于内向者的敏感有一段颇有心得的描述:
「问大家一个问题,如果我和另一个敏感内向的人,比如阿春老师,在房间里谈话。这个房间里总共有几个人?起码有六个人。
「我,阿春老师,我眼中的阿春老师,阿春老师眼中的我,我设想的阿春老师眼中的我,阿春老师设想的我眼中的她……这个循环其实没有穷尽。所以当一个人在处理这么多的信息时,当然会变得非常累。」
也就是说,内向的人其实很容易因自己的敏感而信息过载。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他们更喜欢一对一的深入交谈,而不喜欢三五十人的大聚会。
有一项心理学实验,可以比较直观地体现这种差别。
实验者请内向和外向的人戴上耳机完成一些任务,同时,把耳机的音量调整到他们认为「刚刚好最舒服」的状态,外向星人平均会调到 72 分贝,而内向星人则会调到 55 分贝。
某冰淇淋店老板张春出过一本集子《一生里的某一刻》,其中有一篇《Mona》写张春和她的一个朋友,就是一个非常有趣的内向星人与外向星人的对比。她说,人的能量有 70% 用在思绪上,而她的朋友 Mona 却是一个「没有思绪的人」。
内向的作者「善于提出想法却容易犹豫,而她(Mona)善于简洁地做出判断和决定,然后不再左顾右盼地执行下去。」她说做同样一件事情,自己经常已经精疲力尽,但 Mona 还像没事儿人一样。
根据威斯康辛大学的心理学家约瑟夫·纽曼(Joseph Newman)说:「如果说我们有 100% 的认识资源,那么内向的人只会把 75% 的资源放在任务本身上,而另外 25% 在监控自己如何完成任务的。而外向的人 90% 的资源都会放在任务上。」
在这个外向星人主导的世界中,「内向」是个贬义词,它与害羞、能力低下等一系统概念联合起来,一旦被贴上「内向」的标签,你会被视为不擅长社交、演讲、与人沟通或做管理工作,被认为无法适应这个社会。
「性格内向」这个表述是你绝对不想写进简历里的,甚至有人造出一个词叫「衣柜内向者」(closet introvert)来说明承认自己个性内向在当今社会有多么的难(承认自己内向就像「出柜」一样难)。
这迫使内向者觉得自己需要摆脱这个「第二等公民」的身份。相反,「性格外向」则可以堂而皇之的写入「个人优势」一栏。
苏珊·凯恩说:「我们接受的是这样的教育:伟大意味着勇敢,幸福来自社交,我们把自己的国家看成外向人的乐园。」
「我觉得我们的价值体系建立在一个外向理想人格基础上,所有人都相信理想的性格是合群、一呼百应(Alpha)、并且喜欢站在聚光灯下。」
实际上,在我们试图了解某个人的个性特征时,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就是不要把性格的倾向性与能力联系起来。
通常,性格是与生俱来、很难改变的,而能力则可以通常各种方式进行训练。在大家的刻板印象中外向星人才能做好的事情,其实内向星人做得没有那么糟糕。甚至,如果一个团队里都是像 Mona 那样干脆和果决的人,整个小组更有可能因为对问题的错误估计而陷入死胡同。
凯恩在书中分享她去哈佛商学院参观的经历,感觉好像进入了另一个物种的群居动物栖息地一样。
那里好像每个人都是自来熟,热情地跟大家称兄道弟,即使是吃午饭这样的事情也像某种规定必须参加的集体活动一样,而教授们更是以参与讨论的多少而不是发言的质量来判断学生的能力和投入程度。如果你能神情坚定地侃侃而谈,那么你就是未来领袖没错了。
凯恩采访了一位名叫 Don 的性格内向的学生,他在这样的环境中感到非常痛苦,因为他认为只有自己的发言能给大家讨论带来实质性贡献的时候才会发言,而不是像他的同学那样,还没有理解问题是什么就开始大大咧咧地表达观点。
同时,他觉得自己需要很多独处的时间,而哈佛商学院似乎有一种「必须合群」的潜规则。从每天早上强制参加的一个半小时「学习小组」讨论开始,到课堂讨论再到下课时间的交谊活动,给人的感觉好像这里的学生上厕所都是一种团队活动。
然而,外向是商业成功的一项必备素质吗?未必。
比尔·盖茨就是内向成功人士的代表,埃隆·马斯克也被他的传记作者描写为一个有点拘谨、与人交谈需要一些时间来热身的人。
管理学教授布拉德雷·阿格尔(Bradley Agle)研究了 128 家大型企业的 CEO,发现那些有所谓「人格魅力」的 CEO 并不比那些沉默寡言的 CEO 做得更好,他们只不过薪水更多而已。
《从优秀到卓越》的作者吉姆·柯林斯(Jim Collins)写到管理奇才达尔文·史密斯(Darwin Smith)的故事。这个把一家小公司做到全球纸业老大的男人,说话声音不高,看起来有点害羞。他平时最喜欢的休假方式就是在自己威斯康辛的农场上一个人闲逛。
沃伦·巴菲特也是一个内向的人,这也反映在他的谨慎的投资风格中。凯恩女士说他是「一个经典的实例,展示了内向的人对风险的小心、精准的把握」。
事实上,巴菲特的投资风格也许有其神经学基础。有实验表明,内向的人在延迟满足(delayed gratification)上表现更好。2004 年,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家兰迪·巴克纳(Randy Buckner)的一项研究表明,内向的人比外向的人在前额叶的一些区域拥有更厚的灰质,而前额叶恰好是与抽象思维、决策与执行控制紧密相关的脑区。也许正是这种个性倾向,才成就了巴菲特不屑于快进快出的心跳游戏,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长期价值投资的投资风险。
另一项普遍的偏见是内向的人通常不是一个好的演讲者。
苏珊·凯恩在书中举了心理学家布莱恩·利特尔(Brian Little)的例子。利特尔是一位人格心理学家,曾获得被称为「大学教学界的诺贝尔奖」的 3M Teaching Fellowship。他讲课非常幽默风趣,时不时穿插一些小笑话、在讲台上转圈圈跳个舞,把课程讲成了脱口秀,每次上课都吸引了一大堆学生站着听讲。
然而,这位名师平时住在远离城市的林间小屋里,不喜欢社交活动,即使参加社交活动,也会早早的找借口开溜,拉一个自己的好朋友躲角落里私聊。
利特尔老爷爷在一场 TED 演讲里提到了自己的内向与讲课之间的关系。
他提到自己虽然可以把课讲得很好,但这是一件很消耗「能量」的事情。他经常需要回到一种独处的状态来「补充能量」。比如说,在演讲前后溜到厕所隔间里休息一下。他还说自己真是不能理解外向人的脑回路,有一个外向的同事进了厕所后竟然隔着墙跟他打招呼,差点吓得他半年拉不出屎来。
在讲到内向/外向的时候,我们经常会提及所谓的「能量」。内向的人在社交场合是消耗能量的,他们需要独处来补充能量。
这个「能量」究竟指的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