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因素对人格的影响?
下面是常见的家庭因素六种教育态度及其对儿童少年性格的影响:第一,溺爱、娇惯型:独生子女是很容易受父母溺爱的,其结果是使孩子容易养成依赖性,难于离开父母或抚养人,缺乏对环境的适应力,日后也难于适应社会生活。溺爱还容易养成娇惯蛮横,过分欲求,放肆任性,自我中心等消极性格。第二,放任型:有的父母借口工作忙,或认为孩子很乖而不加管束,这类儿童少年常常独自玩耍,想干啥就干啥,容易形成自由散漫、目无他人的消极性格,又由于孩子缺乏社会生活经验,一旦遇到坏人引诱,很容易上当受骗,走上犯罪道路。第三,严厉粗暴型:有的家长信奉“棒打出孝子,不打不成才”的封建陈条,对孩子实行苛刻的手段。虽然家长的愿望是好的,但这种压服专制的方法非但不能奏效,反而使孩子对家庭产生敌意,对父母产生对抗,形成粗暴性格。由于家长过分的羞辱,会严重伤害子女的自尊心,导致孩子的自卑心理。第四,忽视型:由于不和睦或父母离异等原因,孩子往往成为“被遗忘的人”。这类孩子容易形成妒忌的心理,情绪不稳,自制力差,甚至有厌世轻生情绪。这类孩子也容易出现我行我素,放荡不羁的性格,在坏人引诱下走上犯罪道路。第五,矛盾型: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态度和口径常不一致,甚至父母中一方包庇孩子的错误,使孩子感到无所适从或有恃无恐,以致助长他的不良行为。或者使孩子形成优柔寡断,好说谎话以致两面讨好的性格。第六,民主和谐型:一个民主和谐且讲究教育方式的家庭,容易使孩子形成勤奋、勇敢、诚实、自信、快乐、进取等性格,这是应当提倡的教育态度。父母的表率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儿童少年期孩子的心理活动比较简单,多以感官受外部刺激而出现的反应为主,在行动上模仿占有重要地位。如果父母和家庭其他成员品德高尚,行为文明,性格良好,子女就会自觉不自觉地模仿他们,天长日久就会成为自己对现实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形成一系列优良的性格。反之,父母若有不良的性格,如脾气暴躁,冷漠厌世,虚荣浮夸等也很容易“传染”给孩子。因此,父母在孩子面前要注意自己的言行,特别是对自己的消极性格和行为要加以控制。
孩子的家庭环境对他的心理和性格影响是极大的,他们幼小的心灵往往会根据对环境的认知来规划自己的未来。我们认为不对的事情在他心里是对的,本来可以做好的事情,因为没有自信而怀疑自己的能力,有时直接放弃。这种孩子的消极心理基本上来源于成长所处的家庭环境中。
家庭因素对人格的影响?
下面是常见的家庭因素六种教育态度及其对儿童少年性格的影响:第一,溺爱、娇惯型:独生子女是很容易受父母溺爱的,其结果是使孩子容易养成依赖性,难于离开父母或抚养人,缺乏对环境的适应力,日后也难于适应社会生活。溺爱还容易养成娇惯蛮横,过分欲求,放肆任性,自我中心等消极性格。第二,放任型:有的父母借口工作忙,或认为孩子很乖而不加管束,这类儿童少年常常独自玩耍,想干啥就干啥,容易形成自由散漫、目无他人的消极性格,又由于孩子缺乏社会生活经验,一旦遇到坏人引诱,很容易上当受骗,走上犯罪道路。第三,严厉粗暴型:有的家长信奉“棒打出孝子,不打不成才”的封建陈条,对孩子实行苛刻的手段。虽然家长的愿望是好的,但这种压服专制的方法非但不能奏效,反而使孩子对家庭产生敌意,对父母产生对抗,形成粗暴性格。由于家长过分的羞辱,会严重伤害子女的自尊心,导致孩子的自卑心理。第四,忽视型:由于不和睦或父母离异等原因,孩子往往成为“被遗忘的人”。这类孩子容易形成妒忌的心理,情绪不稳,自制力差,甚至有厌世轻生情绪。这类孩子也容易出现我行我素,放荡不羁的性格,在坏人引诱下走上犯罪道路。第五,矛盾型: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态度和口径常不一致,甚至父母中一方包庇孩子的错误,使孩子感到无所适从或有恃无恐,以致助长他的不良行为。或者使孩子形成优柔寡断,好说谎话以致两面讨好的性格。第六,民主和谐型:一个民主和谐且讲究教育方式的家庭,容易使孩子形成勤奋、勇敢、诚实、自信、快乐、进取等性格,这是应当提倡的教育态度。父母的表率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儿童少年期孩子的心理活动比较简单,多以感官受外部刺激而出现的反应为主,在行动上模仿占有重要地位。如果父母和家庭其他成员品德高尚,行为文明,性格良好,子女就会自觉不自觉地模仿他们,天长日久就会成为自己对现实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形成一系列优良的性格。反之,父母若有不良的性格,如脾气暴躁,冷漠厌世,虚荣浮夸等也很容易“传染”给孩子。因此,父母在孩子面前要注意自己的言行,特别是对自己的消极性格和行为要加以控制。
孩子的家庭环境对他的心理和性格影响是极大的,他们幼小的心灵往往会根据对环境的认知来规划自己的未来。我们认为不对的事情在他心里是对的,本来可以做好的事情,因为没有自信而怀疑自己的能力,有时直接放弃。这种孩子的消极心理基本上来源于成长所处的家庭环境中。
家庭环境/成长环境对性格的影响?
在每个人一生中有两个家庭,一个家庭是原生家庭(我们孩童时期生活的家庭),另一个家庭是后来自己组建的小家庭。一般而言,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性格影响最大。在原生家庭中一般与父母一起生活,也有情况是在单亲,继养或孤儿院中长大的。这些不同的家庭情况会对一个人的性格成长有非常大的影响,但并不是说双亲的孩子一定比其化环境下成长的孩子性格更美好,还有许多家庭因素使得家庭成员的性格改变。比如说:一个孩子虽然没有双亲成长在孤儿院,但孤儿院的老师特别爱护这个孩子,给他爱和关怀,并且教导他成才。这种情况下,孩子还是可以传承好性格的。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影响还表现许多特别细节的地方,比如:父母行事为人谨小慎微,孩子长年累月在父母影响下,也会变的谨小慎微。最后就是看待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影响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孩子的个性(生来的性格)是什么。个性是天生的,性格是个性加上后天塑造。
原生家庭对性格影响有多大? 家庭环境对性格的影响
近几年来,有一个很热的词叫作「原生家庭」,它指的是从童年开始成长的家庭,是相对于成年后自己组成的核心家庭而言的。
对临床/咨询心理,一种最为常见的调侃,就是所有问题都归咎于原生家庭,说「一切都是童年的错,一切都是妈妈的错」。
的确,原生家庭中的成员和关系对我们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在什么样的家庭出生、成长,直接影响着我们成年后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我们先系统地了解一下原生家庭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对我们造成的影响,以及如何能够摆脱这些可能的负面影响。
当我们说一个人的原生家庭是不健康的、存在问题的,在心理学领域,我们通常称之为「机能不全的家庭」。
它指的是在家庭中持续地、经常地存在冲突或者不端的行为,通常包含对孩子的经常性忽视,或对家庭部分成员的虐待(身体/精神/性的虐待),而家庭内的其他成员则容忍了这些行为的发生。
一个健康的家庭里也会有争吵、误解、伤害、愤怒,但这些都是暂时,而非持续的;身在其中的人都会感到被关注、被尊重、被爱,可以自由地表达想法和情感,家庭成员彼此独立,又有着亲密的情感联系。
一个机能不全的家庭的形成,可能由各种各样的原因造成。
这样的家庭中存在着种种非正常的、风险性的因素,但在这类家庭中成长的孩子,可能会将这样非正常的现象和机制理解为正常的,而且,他们往往也会发展出一套非正常的应对方式。
1.机能不全的家庭,不等于分居/离异或者濒临分居/离异的家庭。
虽然分居或离异的家庭确实容易对孩子造成不利的影响,但事实上,婚姻的紧密并不代表家庭的稳定。
特别是在很多婚姻关系稳固的家庭中,父母事实上会彼此容忍对方的不当行为;有时,夫妻之间或者父母、孩子之间会形成长期的共谋,这些会在后文加以详述。
2.孩子在家庭中受到伤害,不一定是父母对孩子造成的直接的伤害。
除了孩子之外,家庭成员之间的冲突和问题也会对孩子造成伤害。比如,一个孩子可能没有直接受到自己父母的不当对待,但是父母之间却没有正常的情感交流,经常吵架,存在虐待行为。这些都会对孩子造成不利的影响。
事实上,「机能不全的家庭」是一个含义非常广泛的概念,它包含了种种有可能导致家庭机能出现问题的因素。
机能不全的家庭经常出现以下 5 种特质:
a.家庭成员情绪不稳定
有的家庭里,照料者是由情绪不稳定、反复无常的成员担任的,而且在很多情况下,家庭是被这样的照料者所支配的。
他们会经常表现出非理性的情感和状态,在规则上表现出受情绪影响的前后不一致,并很有可能付诸暴力。这会让孩子感到持续性的恐惧,进而感到「世界很危险,不可预测」。
b.家庭中父母角色的缺失
孩子可能曾被父母中的一方抛弃,被迫远离父母的照料,或者长期受到父母的忽视。值得注意的是,缺失不仅仅指家庭成员在物理距离上远离孩子。
有时,父母虽然一直和孩子居住在一起,或者在物质上对孩子进行供养,但实际上是缺乏情感联系的。
比如,有的父母总是忙于工作或者沉迷于看电视、玩游戏,从来不对孩子表达情感与爱,也避免肢体上的亲密接触,当孩子有情感需求的时候不给出回应,使孩子感到长期不被重视、被拒绝。
c.家庭成员之间互相利用
有时,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并非出于情感联系,而是互相利用。比如,家庭照料者没有将孩子当做独立的个体看待,而是利用孩子作为工具来达到自己的目标。
父母可能希望孩子能够完成自己未竟的愿望(比如考上好大学、功成名就)而进行非常严苛的要求,不顾孩子自己的喜好。
还有一种常出现在分居或离异家庭的情况,即孩子被当做「人质」:父母中的一方,出于对另一方不利的目的,将孩子变成了操纵的对象。
比如试图让孩子远离另一方,不断地在孩子面前说对方的坏话,从孩子那里刺探情报,限制或者切断孩子和对方的接触,强迫孩子拒绝对方等等。
d.家庭成员之间没有良好的边界
有时,某些家庭成员会故意触犯、不尊重其他成员的边界。比如有的父母会过度使用自己的权力来控制孩子,对孩子进行事无巨细的监控,制定严苛的教条逼迫孩子遵守,限制孩子的社交活动;还有的夫妻之间、父母与孩子之间也存在非正常的隐私刺探,和过度干预的现象。
e.存在严重的冲突、虐待、暴力
父母之间存在经常性的争吵、暴力或冷暴力,或者父母对孩子存在不恰当的惩罚、虐待现象。
种种研究表明,无论哪种类型的机能不全的家庭,都会给孩子造成一些类似的负面影响。
比如情感需求长期得不到满足,可能会受到暴力的伤害和威胁,长期缺乏安全感、信任感,认为他人是不可靠的等等。
大体上说,在机能不全的家庭中成长的孩子,会形成 4 种基本角色。这 4 种基本角色最早是在针对家庭成员有毒瘾、酒瘾的研究中被提出的。
研究者认为,在应对有物质成瘾问题的家庭成员时,孩子会形成某些固定的行为模式。
即扮演某些角色,目的是让成瘾的家庭成员安静下来,并试图让其他家庭成员少受虐待或伤害。后来,4 种基本角色的概念被进一步拓展,用来概括在机能不全的家庭中成长的孩子所具备的某些共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