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哭的小孩有可能是内向以及敏感的性格,如果性格比较内向,容易自卑,碰到问题和挫折的承受能力比较差,而且缺乏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其就很容易爱哭。如果是小孩子特别爱哭,有可能有特别内向、敏感、自卑的性格问题。也有可能是孩子容易依赖他人,这个性格特点很容易在碰到问题时用哭泣的方法达到吸引别人注意,寻求父母帮助的目的。所以一有挫折就容易哭泣,这也是比较多见的性格原因。
宝宝小的时候是会容易哭闹,而且比较爱笑,这个是很正常很普遍的,婴儿时期宝宝爱哭还看不出来宝宝到底是属于什么样的性格,要等宝宝再大一点才能看出其性格外向还是内。婴儿一出生就会哭。“哭”一般代表不愉快的情绪。婴幼儿由于缺乏语言表述能力,他们的哭,更多的是表达自己对饥饿、疼痛、冷热等不舒服的感觉,也有恐惧、惊吓、对环境不熟悉、对自己的要求不能满足等心理上的原因。
爱哭的婴儿什么性格?
爱哭的婴儿?可以表现为聪明哦,熟话说会哭的伢有奶喝,当然还是要看看宝宝哪里不舒服了
婴孩时期的爱哭闹(无安全感)对长大以后的性格形成有影响么? 爱哭的婴儿是什么性格
爱哭闹,其实不一定是因为缺乏安全感。
父母们无法针对孩子身上不同的问题找到对症的办法,如果统统贴上「缺乏安全感」的标签,不但不能解决问题,还可能会耽误事儿。
比方说,孩子的哭闹有很多原因,有可能是因为宝宝还没学会合适地表达情绪;也有可能是父母没有找到合适的方法和宝宝沟通,宝宝需要父母去理解他们;如果是和别人一起玩时哭闹,那孩子要表达的可能是需要父母教他们怎么和别人恰当交往……哭闹行为背后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
父母们对宝宝的各种行为,不要给予一刀切的解释,而要根据孩子的年龄段去理解,并结合宝宝自身的特点寻找原因。
那么,什么是儿童的安全感?他们的安全感是怎么形成的?安全感对孩子的发展又有哪些影响呢?父母可以做些什么帮助孩子建立安全感?
对小宝宝来说,什么是安全感?
0~1 岁的婴儿逐步发展出四种基本情绪:快乐、生气、伤心和害怕。大千世界对宝宝来说都是新事物,有时候难免会害怕。
宝宝把妈妈当作安全基地,他们知道,一旦他们觉得有危险,害怕了,就可以回到妈妈那里获得支持。
这样,我们说宝宝最初的安全感就开始建立了。
所以,小宝宝的安全感是逐步从信任妈妈,从妈妈给予的呵护中发展出来的。
那么,宝宝是怎么知道妈妈可以作为安全港湾的呢?
根据心理学家埃里克森(Erikson)的人格社会心理发展理论,每个人在成长的不同阶段都会经历一定的冲突,需要完成不同的心理任务。他们越是能够积极解决每个阶段的冲突,就越有可能发展健康的人格。
出生后的第一年,婴儿需要解决的冲突是「基本信任对基本不信任」,也就是说,这是他们对主要照料人产生信任感还是不信任感的关键阶段。他们的重要社会心理任务是建立与主要照料人(通常是妈妈)之间的信任。
这个阶段,宝宝需要完全依赖妈妈。如果妈妈对宝宝的需要比较敏感,能够有规律地及时满足孩子的需要,他们就会对妈妈形成基本信任感,建立对妈妈的安全依恋(secure attachment)。
当宝宝有了对妈妈的安全依恋,妈妈就是他们探索世界的强大后盾,他们就会有很多积极的表现。
•他们对新事物保有好奇心,并积极探索新事物,这是他们学习的基础,有利于将来的学习和适应新环境。
•他们得到妈妈稳定、积极的回应,就会对他人比较友好,有信心和别人交往,对自我情绪的表达和调节的能力也发展较好。这有利于他们将来顺利地进行人际交往。
如果妈妈对宝宝的需要不敏感或者对他们的需要满足不规律——有时候满足,有时候又不满足,宝宝就会形成对妈妈的不信任感,也就是说,宝宝建立的是对妈妈的非安全依恋(insecure attachment)。这种非安全依恋对宝宝未来的性格养成很有可能会产生消极的影响。
•他们会觉得这个世界是危险的,因为他们没有一个安全的后盾,对新事物的恐惧会盖过与生俱来的好奇心,所以他们害怕新事物,也不太敢在新环境里兴致勃勃地探索。
•他们连最亲近的妈妈都无法信任,当然对他人就更加无法信任,他们可能会害怕和别人打交道。和妈妈的互动是他们最初学习和人交往的技能的方法,如果妈妈和他们的互动不稳定,对他们的需要不敏感,就很可能伤害到他们将来和其他小朋友或者老师的交往,导致他们不知道怎么恰当地吸引别人的注意,或者对别人的行为无法预估,不知道怎么回应。这些都会影响他们将来的人际关系。
所以,信任妈妈,从而建立对妈妈的安全依恋,宝宝才会拥有安全感,并且逐步发展最初从妈妈那里获得的安全感。
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可以观察到,孩子到一个新地方,玩新玩具,有时候玩着玩着就要回头看一下妈妈,看到妈妈就安心了,然后继续玩。
慢慢地,即使妈妈不在身边,他们依然觉得自己是安全的,比如上幼儿园,短暂的几个小时分开并不会让他们觉得害怕,觉得被抛弃,因为他们知道妈妈会回来接自己。
而且在幼儿园,他们的活动范围、人际关系扩大了,学会了跟妈妈之外的人打交道,这个过程顺利的话,他们会拥有更强的安全感。
随着孩子慢慢长大,这种安全感会支持他们面对更广阔的未知世界以及未知的人际关系。
有研究发现,在中产家庭,孩子对妈妈的依恋比较稳定,这在相当程度上是因为妈妈提供了比较利于儿童发展的、稳定的环境,妈妈对他们的回应也比较稳定和积极。而在贫困家庭,因为生活压力较大,妈妈对孩子的关注不稳定,有的甚至忽视了孩子,孩子就无法建立对妈妈的安全依恋。而一旦给予这些家庭帮助,让孩子感觉生活稳定,他们也会从非安全依恋转向安全依恋。所以安全依恋或者非安全依恋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妈妈(或者主要照料人)为孩子提供的稳定的照料和环境,对于孩子安全感的养成至关重要。
说到这里,或许有很多妈妈会担心,如果由于各种原因,比如,因工作需要经常出差,或者身体原因不能母乳喂养等,是不是一定会造成宝宝的安全感缺失,是不是一定会损害宝宝和妈妈的亲密关系呢?我们需要来了解一下,宝宝是如何建立对妈妈的安全依恋的。只有了解了这个过程,才能更好地帮助妈妈建立和宝宝的安全依恋。
人们猜测是不是因为妈妈提供了乳汁和食物,所以宝宝才依恋妈妈,而不依恋其他人。
直到 19 世纪五六十年代,心理学家才慢慢揭开了母婴依恋的秘密,由此对科学地养育孩子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究竟依恋是来自食物还是另有原因?因为伦理关系,我们不能用人类的婴儿来做实验,于是,心理学家哈洛(Harlow)用幼猴做了一系列实验。
实验中,幼猴出生后不久就与母猴分离,被关在单独的笼子里。笼子里有两个玩具母猴,一个是铁丝妈妈,一个是绒布妈妈。铁丝妈妈提供乳汁,绒布妈妈没有乳汁。幼猴更愿意和铁丝妈妈在一起,还是和绒布妈妈在一起?如果依恋仅仅来自食物,那么幼猴会更喜欢和提供乳汁的铁丝妈妈在一起。然而,结果却发现,幼猴除了饿的时候跑到铁丝妈妈那里,多数时间都和绒布妈妈在一起。所以,哈洛指出,母亲给予的身体接触和舒适感很可能对婴儿形成对母亲的依恋至关重要。
心理学家认为,拥抱以及拥抱带来的舒适感、情感上的支持是宝宝和妈妈建立依恋的基础。
灵长目动物(当然包括人类)的宝宝都渴望拥抱,他们对妈妈的依恋并不仅仅来自妈妈提供吃喝,更重要的是与妈妈的肌肤相亲。
皮肤的接触对宝宝的发育非常重要。
有研究表明,皮肤接触可以让宝宝的大脑分泌促进生长的化学物质。有些国家让早产的宝宝贴在妈妈或者爸爸的身上,这对早产儿调节体温、睡眠、听觉、味觉等都有好处,而且经过这样的贴身相处,爸爸妈妈对宝宝的需要更敏感、更耐心,从而更有利于建立互相的依恋。因为拥抱有这些好处,所以目前美国有 80% 的医院让早产的宝宝获得袋鼠式照料。
心理学家鲍比(Bowlby)是研究依恋理论的创始人。他最初研究的是在「二战」中失去父母的孤儿。这些孤儿虽然能在孤儿院得到食物,但是他们得不到来自照料者的爱抚和情感支持,所以没有办法和照料者建立安全依恋。通常孤儿不论生理还是心理的发育都不如正常儿童,甚至有些孤儿长大以后情感冷漠,无法和他人建立健康的亲密关系。
因为各种现实问题,有些妈妈不得不经常离开宝宝,而孩子的发展弹性很大,爸爸或者祖辈都可以作为安全依恋的对象。只要为孩子提供稳定规律的生活,对他们的照顾也是稳定、有规律的,和爸爸建立安全依恋,和奶奶建立安全依恋,都是可以的。这些孩子也不会缺乏安全感。当然,如果妈妈在回来的时候能够给宝宝足够多的拥抱,给予足够的、有质量的陪伴,比如,设定一段特别时间,和孩子一起做一件特别的事情,依然可以和孩子建立亲密的关系。
从科学的实验和探讨中,我们了解了母亲(或者主要照料人)的拥抱对孩子建立安全依恋的重要意义,但新的问题或许又会出现:很多妈妈担心「我的宝宝看到生人就哭」或者「我的宝宝怎么这么黏我?简直离不开」。
那么接下来,更进一步的问题就是,孩子对妈妈的安全依恋在形成过程中的每一个阶段是否有可供参考的标准。当我们了解了依恋形成的各个阶段,就不会焦虑了,因为你会发现很多情况都是宝宝成长中的正常表现。
鲍比指出,在婴幼儿期间,依恋的发展经历了四个比较宽泛的阶段,最终达到「母亲—婴儿之间动态的平衡」。
1.前依恋阶段(preattachment phase),0~6 个星期。宝宝从母亲那里获得食物和舒适抚慰。这个阶段,如果把他们和母亲分开并不能造成宝宝的不安和焦虑,他们基本上不怕生,对熟悉的人和不熟悉的人反应没有差别。
2.依恋形成期(attachment-in-the-making phase),6 个星期到 6~8 个月。宝宝开始对熟悉的人和不熟悉的人有不同反应,开始有分离焦虑的苗头。这时候宝宝如果见到生人会哭,不愿意让生人抱,这些都是正常现象,不要认为自己的宝宝胆小。如果我们看见朋友六七个月大的宝宝,请尽量克制自己,不要随便捏宝宝的脸或者抱他,尽量避免给他造成压力。
3.依恋明确期(clear-cut attachment phase),6~8 个月到 18~24 个月。当母亲离开时,宝宝表现出明显的分离焦虑。这个阶段宝宝特别黏妈妈,这是正常的。我想每个父母都经历过自己要离开时宝宝的各种哭闹。正常的孩子,在 6~18 个月,都会体验到分离焦虑。不同的是,和妈妈成功建立起安全依恋的宝宝,能够适度表达分离焦虑,比较容易安慰,有比较强的探索性和独立性。
4.互惠的关系(reciprocal relationships),18~24 个月及之后的几年。在这期间,母亲和宝宝共同调整和平衡双方的关系。妈妈可以解释自己去哪儿,多久回来。宝宝可以提一些要求,比如给我讲一个故事再走,或者亲三下再走。在这个阶段中,宝宝理解父母去干什么、多久能回来,并且相信父母一定会守诺言回来,同时他们也会发现自己在双方的关系里也有一定的重要性,这让他们能够承受父母短暂的离开。慢慢地,稳固的依恋关系会帮助孩子在和父母分离的时候仍能保持安全感。
所以,安全感并不会因为一次分离就缺失,也不会因为某一段时间的相处就必定稳固不移,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而且在宝宝成长的每一个阶段都有不同的状态和规律。它是在宝宝从小和父母的互动当中一点一滴形成的,然后由此逐步扩展到宝宝怎么和其他人互动,怎么看待未知的世界。
了解了安全依恋形成的原因及各个阶段的特点之后,父母要怎么做才能让孩子形成对自己的安全依恋,快乐健康地成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