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死理的女人性格?
一般来说,对这种女人的负面评价比较常见,比如固执、迂腐、一根筋等等。但是换一个角度来看,认死理的女人也有其可爱的一面。一是立场坚定。对于自己认定的事情,她们会坚持到底,不会半途而废;同样,答应别人的事情,她们也会履行诺言,不会背信弃义。二是心地单纯。对她们而言,这个世界非黑即白,没有所谓的“灰色地带”。所以她们为人处世不会玩手段、耍心机,相处起来比较容易。三是爱情忠贞。认死理的女人,大多情感细腻,认真对待爱情和婚姻,全力维护家庭稳定。不过一旦遭遇背叛,她们很容易走向极端。
认死理女人性格。多数文化水平不高。和外界接触少。心胸不开阔。说话,做事,以自己为中心。这样的人,不特别好相处。和他在一起,得处处小心。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得罪他。他自己也时常痛苦。因为自己做得这么好,为什么别人还不理解?不能得到别人的同情。这样的人,只能多学习。把自己融入社会。多接触外边的事物和人。这样就能不断的提高。意识提高了。其他问题就逐渐解决了。
“认死理”的人是什么心理? 认死理的人性格分析
心理学角度来看,往往是「逆火效应」在作祟。
随着年纪的增长,我们就越固执己见,并且更难接受新的信息和事物。
另外,当一些新的信息与我们之前对熟悉事物的认知相左时,我们便会发现自己很难去接受这个新的事实,甚至会产生排斥的心理。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很难说服老一辈的人,因为每一代人都会有巨大的沟通代沟,但是其实当我们年纪大了以后,我们的子女也会用相同的眼光来看待我们。
正如一句西方谚语说的那样:「你不能教会一只老狗新的把戏。」
但是在另一方面,我们又知道「学无止境,学海无涯。」因此,年龄并不能被当作是我们停止接受新事物新观点的借口。
我们的大脑对两句话都很认同,但是这两句话的语义放置在一起时,却显得无比矛盾,难道是我们错了吗?
在一个理想的理性世界里,人们如果遇到挑战自己信念的证据,会首先评估这些证据,然后相应地去调整自己的信念。
然而,在现实中,这种情况却很少发生。
现实中的情况往往是:我们摆事实去费尽口舌,结果对方毫不领情,反而认为你是在耽误、祸害他。
这时,我们不由会生出一种对牛弹琴之感。
这个效应,就是逆火效应(Backfire Effect)。
心理学上的解释是「当人们遇上与自身信念抵触的观点或证据时,除非它们足以完全摧毁原信念,否则会忽略或反驳它们,原信念反而更加强化」。
换句话说,当你认为自己在向他人传播真理时,其实大概率是在加强他们本身已有的错误观念。
了解逆火效应非常重要,因为它既影响你改变他人观点的能力,也影响你自己理性处理信息的能力。
在生活中这类例子更是随处可见。
比如:
那么为什么一个人容易这么固执呢?
从我们记忆生成的角度来解释的话,就是我们大脑中有无数的神经元相联结,而神经元在一次次接受刺激后就会逐渐被强化。
如乡间小道,原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就被人踩踏出了一条清晰的路径,大脑里的神经通路就是如此。
所以,当我们坚信一个观点时,同时也就是反复强化了神经元的联结,从而形成了根深蒂固的思维。
因此,如果我们自身的观念被攻击,就像是自己辛苦修建的小道被他人踩踏,或是用杂物堵塞,这种感受几乎等同于自己被攻击,所以我们自然会本能地想要捍卫自己的观点。
众多追星族喜欢某个明星或者人物,就更倾向于接受其正面的新闻信息,如果发现负面新闻,就会想要用尽一切办法保护自己心目中的那个完美偶像,而追星程度过于严重的话,就会出现「一粉顶十黑」的情况了。
为什么改变一个人的观点是这么困难并且具有挑战性的事呢?
原因之一就是这会使一个人暴露在一个新的认知层面上,那么这些新出现的信息间接地否定了这个人过去人生中的大部分奉为真理的观点和行为,容易激发当事人愤怒和惊慌的感受,反而使得他们很难去接受新的事实。
用我们中国的文化来说的话,这其中的很多情况用「丢面子」就能解释清楚(当然,外国人也有面子问题)。
而影视剧里的有些桥段,主角(配角)复读机一样的喊着:「我不信我不信」,然后开始哭闹或者砸东西,也可以用逆火效应来解释。
心理学家们就设计了一个实验,用了充满争议性的转基因食品为话题来研究逆火效应。
研究者招募了 120 名学生,用量表测试了他们对转基因作物的知识以及他们对日常纯净食物的需求程度。
而量表中的评测项之一就是 「我经常会想到食物在我身体里长期持久的作用」。
这一个评测,能被用来预测被试对于食物纯净度要求的高低,因为思考这个问题越多的人,很显然会更希望食用纯净的食物,他们的态度也更倾向于反对转基因食物,所以食用的食物纯净与否又会关系到被试的自我认知,食用不纯净的食物明显会损害高标准被试的自我认知。
这些学生随机得到两种科学信息:
在拿到直接驳斥反转基因观点的文章时,那些对食物纯净度要求很高的学生表达了自己在看这些文字的时候感受到自己有了更多的负面情绪,并且在之后的跟进测试中,这些学生对转基因食物的批判较原来更为严重,态度也更为坚决。
有趣的是,在整个实验结束后,与另外一组拿到温和科普文章的学生相比,收到直接驳斥反转基因文章的学生更容易转变为反转基因阵容中的一份子。
因此,这个研究说明,即使提供的信息是科学的,但仍然无法改变被试的原有观念,反而产生了副作用。
在接受与认知不符的信息时,我们的大脑中就产生了一种角力,如果这个新的复杂的信息完全凌驾于旧的信息之上,特别是在旧的信息基础上进行提升的情况下(比如虽然某某电子产品有辐射,但是这个剂量的辐射并不至于对健康造成损害;疫苗虽然会有副作用,但是却能大幅提高身体对抗病毒的能力,利远远大于弊),那么这个新的信息更容易被人接受,我们也就更有可能说服他人。
反之如果直截了当不留台阶的话(「电子产品那点辐射有什么好怕的」,「不打疫苗的都是傻子」),那么我们说服他人的尝试往往会以失败告终,或者引起对方的反弹。
因为新的信息无法征服旧的信息,反而促使对方更加坚信自己的认知是正确的,旧的观点也就变的更加根深蒂固不可动动摇。
有时即使我们成功说服了他人,往往也得不到期望的效果。
一份美国的调查发现,大约 43% 的大众认为流感疫苗会带来流感。
美国疾病防控中心因此特地在官方网站上发布了正确的科普文章,来更正这个流传的谣言。
研究人员研究了这个做法的效果,发现这个科普文章很显著的改善了大众的误解,相信谣言的人数数据大约降了 20%,但令人吃惊的是,伴随着这个数据下降的还有人们去接种流感疫苗的意愿。
为什么明明信谣的人少了,但打疫苗的人也少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