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尔基童年中主要人物性格?
高尔基《童年》中的主要人物及人物性格:外祖母:慈祥、善良、聪明能干、热爱生活.对谁都很忍让,有着圣母一般的宽大胸怀,但是对高尔基的;两个舅父过于溺爱.外祖父:吝啬、贪婪、专横、残暴、经常毒打外祖母和孩子们,狠心地剥削手下的工人,暗放高利贷,怂恿帮工们偷东西.阿廖沙:在黑暗污浊的环境中仍保持着对生活的勇气和信心,并逐渐成长为一个坚强、勇敢、正直和充满爱心的人.小茨冈: 小伙子茨冈是个弃婴,被外婆收养,长大后就成了外公的雇工,他勤劳能干,力大无穷,虽然被外公与舅舅当成牛马使唤,仍很善良乐观.母亲:对小高尔基很严厉冷漠,默默忍受着生活中的痛苦的平凡女性.继父:虚伪无赖、残暴好赌、生活奢侈、没有责任感,常常在外鬼混,欺负阿廖沙和他母亲.
外祖母:她的形象是俄罗斯文学中最光辉、最有人性的艺术形象之一。她善良、乐观,心里充满了无私的爱。她为人善良公正,热爱生活,相信善总会战胜恶。她信仰的是与人为善的。外祖父:他是俄罗斯小市民阶层的典型。暴躁、乖戾、贪婪、自私。他经常凶狠地毒打外祖母和孩子们,有次竟把阿廖沙打得失去知觉,结果生了场大病;他非常贪财。阿廖沙:是一个善于观察和十分敏感的孩子,他能辨别好坏。他具有坚定的,不屈不挠的意志和顽强的精神。
一个人的童年对于他的性格会有什么样的影响?这种影响大么? 童年中的人物性格特点
我想从心理学角度谈谈,童年对我们的人生到底发生了怎样的作用。
我将从三个方面来解读:一个是讲一下童年对人格发展具有什么样的作用?二是讲童年的负面影响有多长久?三是如何消减或阻断童年的负面影响?
先来看第一个问题:童年对人格的一生发展具有什么样的作用?
哲学家柏拉图说过一句话:「一个人从小所受的教育把他往哪里引导,就能决定他后来往哪里走。」这句话道出了童年人格对未来发展方向具有重要作用。
特别是,童年时期的创伤性事件的发生,会打破儿童的安全感、满足感和自我价值感,进而导致儿童出现偏差反应,直至一生。例如,墨西哥的「奶奶杀手」杀了 16 位老年女性,获刑 759 年。她的杀人动机就是仇恨社会,与社会为敌。她曾说:「我心中充满怒火,我所做的一切都出于愤怒」。那她为什么会这样?这要从她的童年经历说起。有一天,她的母亲把她送给一名男人后离去,一去不复返,这名男人对她实施性侵犯,后来她怀孕并产下一女,并且过着悲惨生活。她由此仇恨母亲,她杀的 16 位老妇人都是她母亲的替身。
电影《沉默的羔羊》也同样反映了这种犯罪心理现象,影片中的比尔是一个专门杀害女子并剥去她们皮肤的变态杀手,比尔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子呢?通过对比尔的调查得知,他童年时期一直遭受继母的虐待,从而对母亲埋下了仇恨,并且把这种心理扩展到了所有的女性身上,将他的内心仇恨以一种反社会的方式发泄出来,他所杀害的女子都是他母亲的化身,受害者成为他宣泄对母亲仇恨的替代品。穆尼尔·纳素夫说过一句经典之句:「母爱不仅仅是指母亲对孩子的爱,也包含孩子对母亲的爱。」当母亲不能给孩子应有的爱时,她将种下仇恨。
第二个问题是:童年的负面影响有多远?
为什么童年的创伤性经历会固化到成人身上呢?弗洛伊德曾写道:「一个被母亲完全喜欢的人,终其一生都会有一种作为胜利者的感觉,而这已成功的信心通常会导致真正的成功」。 弗洛伊德在治疗过程中发现,多数病人的心理问题都可以追溯到儿童期的生活经验,这使他坚信「儿童是成人之父」。弗洛伊德认为人格五岁就定型了,之后很少再发生变化,他认为个体有一个「人格延续中心」,早期人格定型后这个中心就开始发挥作用了,维系着人格的稳定性。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就是体现了这一功能。弗洛伊德认为人都是过去事件的囚徒或受害者。
我们举几个研究实例看一下这一现象:自闭症的病因很复杂,先后天的因素都可能会导致孩子出现自闭症,心理学研究表明,有一种人为因素可能会导致孩子出现自闭症特征,这一因素就是早期的母爱丧失。一些缺少母爱的孩子在成年后会存在社会交往困难及亲密关系障碍。在注意力缺损多动症上也发现了类似的问题,家长教育方式不一致可能会导致孩子出现多动症的反应特征。
另一项调查了 714 名抑郁症患者,发现在他们的人生早期,父母与他们的关系是敌意的、忽视的、分离的和拒绝的。上述研究都显示出不良家庭教养对孩子人生发展的不利影响。客体关系学派的代表人物克哈特指出:「一个人不能在没有氧气的空气中生存,更无法在没有亲情的心理环境中生存。导致人类自我毁灭的原因是,生活在冰冷、毫无人性的冷漠、没有亲情的世界里,人最惧怕的不是生理死亡,而是生活在人性无存的世界中。」
第三个问题:如何消减童年的负面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