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
2022年的1月1号是公历新年,2022年2月1号是农历新年。
但是从干支历法中,在立春之后,进入寅月,才是壬寅年,才是虎年。
而2022年的立春是2月4号的凌晨4点50分36秒。
过了这个时间之后,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壬寅年,这之后出生的才是属虎的孩子。
关于历法,就科普到这。
在此,我祝福大家新年快乐,身体健康,一切顺遂。
最近我的祖父身体不太好,家里琐事较多,故而更新很少。
作为独生子,从小又是和爷爷奶奶一起长大,在奶奶去世之后,祖父的身体日渐衰老,眼睛也看不太清了。
接下来的时间,还是想多陪伴家人,
2月3月,我不定时的要外出学习,空下时间便会回到父母和祖父身边,所以可能要有很长时间不写文字。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我离开家乡已经十年,十年后再回来,物是人非。
小时候我经常和祖父争执,我有我的理想,不愿被他的安排所束缚。一转眼,曾经健步如飞的他,走路已经颤颤巍巍,过年的时候打电话打久一点,就头晕差点摔倒。
小学的时候经常和母亲争执,依然还是不愿意被束缚,不愿意听话。结婚的时候,发现她的头发已经白了大半,现在整日就是照顾我爷爷的饮食起居。
我那个倔脾气的爷爷,行动能力变弱,也开始依赖起了子女,现在反而成了小孩。
我很惭愧,对家人,关心和爱护不够,终日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汲汲营营,自我陶醉。
年少时为了理想整日东跑西颠,抓住一切机会往自己误解的高处爬;努力的走出自己的家乡,认识了很多人;但是细读人生的剧本,无非是与陌生人从熟悉再走到陌路。
年少时戾气太重,好勇斗狠,较真刻薄,凡事都想争一个高下。青年的时候,迷茫莽撞,从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去探索,总是信心满怀,又总是悲观消极,从圆滑到麻木,从身体健壮到心脏出了问题,好几年都在与病魔斗争。
而如今,很多事都可以放下,对我来说,最重要的就是家人。
谢谢大家这么久的关注,下一次更新我也不知是什么时候,半个月一个月我会回来看看大家,和大家打个招呼。
相逢是缘,久别重逢也是缘,缘来缘去,终不可得,不可强求,不如随缘。
请君看取东流水,方识人间别意长。
多多保重。
号是说阴历还是阳历?
号是阳历一般咱们所说的3号、4号、20号等这种说法都是指阳历。阴历一般都是五月初四、二十二等后面不带日,也不带号。阴历在天文学中主要指按月亮的月相周期来安排的历法,以月球绕行地球一周(以太阳为参照物,实际月球运行超过一周。)为一月,即以朔望月作为确定历月的基础,一年为十二个历月的一种历法。在历法发展衍变过程中,二十四节气的出现用于科学地指导农业生产,形成了农历(汉历)。
号是说阳历。没有法律法规的规定约束,没有条条框框的条文,古人用自己的智慧造就了十天干十二地支排列组合成为六十花甲的农历年,月,日时辰,每月从月初第一天开始叫初一初二初三等等直到初十,让就是十一十二十三直到二十九三十。阳历就不同了从每月1号开始直到31号,每日都带一号字,而且阳历都是用阿拉伯数字小写记事的所以号是说阳历。
通常我们说的初几就是说阴历初几的日期,几号就是阳历的日期。 阳历也就是国际通用的公历,阳历以地球绕太阳转一圈的时间定做一年,共365天5小时48分46秒。平年只计365天这个整数,一年分做12个月,大月31天,小月30天,二月只有28天。阳历也叫公历。因为地球绕太阳一周为三百六十五天,而十二个阴历月只有约三百五十四天,所以古人以增置闰月来解决这一问题。我国的历法自古就是一种阴阳历。因为每月初一为新月,十五为圆月,易于辨识,使用方便,所以通常称这种历法为阴历,现被叫做“农历”。
号是阳历一般咱们所说的3号、4号、20号等这种说法都是指阳历。阴历一般都是五月初四、二十二等后面不带日,也不带号。阴历在天文学中主要指按月亮的月相周期来安排的历法,以月球绕行地球一周(以太阳为参照物,实际月球运行超过一周。)为一月,即以朔望月作为确定历月的基础,一年为十二个历月的一种历法。在历法发展衍变过程中,二十四节气的出现用于科学地指导农业生产,形成了农历(汉历)。
普通人怎么分辨公历、农历、阴历和阳历之间的关系? 号是农历还是阳历
中国古代计时,一年中有农历,一天中有十二时辰,还有天干地支纪年法等不同的方法。
今天,王老师就给大家系统地讲一讲。
中国古代使用农历,今天一般也称为阴历。
这种称法并不严谨,确切地说,农历不是阴历,而是「阴阳历」。
阴历是以月亮绕地球的运行周期为基础制定的历法。月亮一个阴晴圆缺周期是一个月,又叫朔望月。
一个朔望月的精确时间为 29 日 12 小时 44 分 2.8 秒。阴历将 12 个朔望月定为一年,所以阴历一年是 354 天多一点。
阳历则是以地球绕太阳的运行周期为基础制定的历法,所以又叫太阳历。
地球公转一周即一个春夏秋冬轮回是一年,又叫一个回归年。一个回归年的精确时间为 365 天 6 时 9 分 10 秒。
阳历将一年划分成 12 个月,大月 31 天,小月 30 天,2 月 28 天。
简单说,阴历以月亮为参照,先有月,后有年;阳历以太阳为参照,先有年,后有月。用阴历可以看月亮的阴晴圆缺,用阳历可以看季节的春夏秋冬。
早期人类文明大多采用阴历,比如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古希腊、古罗马。因为月亮比较容易观测,30 天左右就能观测一个轮回。不像太阳,365 天才能观测一个轮回。
心疼古代那些阳历的制定者,一年不用干别的,就观测太阳了。
中国古代最初也用阴历。但阴历有一个问题:12 个朔望月是 354 天,比一个回归年的 365 天少了 11 天。
这样的话,每过一个阴历年,时间就会提前 11 天。月份就会越来越提前,和季节对应不上。
不过这难不倒聪明的中国古人,他们将阴历与阳历相结合——用朔望月来确定月,也用回归年确定年,二者差的天数通过设置闰月的方式补齐。
比如说我们用农历时会出现「闰四月」的情况,就是过完了四月又再过一个闰四月。这个临时加入的闰四月,就是为了凑齐阴历与阳历差的天数。
中国古代的各种传统历法都属于农历的范畴,其原理基本一致。
但是,古代我们并不称这些历法为农历。直到 20 世纪 60 年代,「农历」的名称才出现,因其历史上长期指导农业生产而得名。
农历结合了阴历和阳历的优点,实际上是一种阴阳合历。
历朝历代有很多版本的农历,现行农历是沿用了清朝的《西洋新法历书》,它是四百多年前的欧洲耶稣会传教士汤若望和中国天主教徒合力编撰的。
中国古代的元旦就是按照农历确定的,农历新年第一天为元旦。
「元」,意为开始、第一。「旦」,意为早晨。元旦,就是新年第一天的意思。元旦作为节日,在我国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只是最初不叫元旦,而叫元正、元日、元辰等。
「元旦」第一次出现是在唐朝。但是古代的元旦和今天的元旦并不是同一天,因为古代的历法与今天不同。
秦朝时的农历,以十月定为一年首月,所以十月初一是元旦。汉武帝时,使用新的农历,将正月定为首月,正月初一就是元旦。
此后的二千年,我们的元旦实际上就是农历的大年初一。
1912 年中华民国建立后改用公历,公历 1 月 1 日成为元旦,沿用至今。
公历是西方历法,由罗马教皇于 1582 年颁行,所以又叫西历或西元。周杰伦有首歌叫《爱在西元前》,就是「爱在公元前」的意思。
公历是阳历的一种,纪年方式上以耶稣诞生那年为元年,累计计算。耶稣诞生前就是公元前。今年是 2019 年,就是耶稣诞生后的第 2019 年。
因为公历是西方历法,所以公历与中国传统的生肖不挂钩。
有的朋友今年元旦发祝福说猪年快乐,那真是日子过糊涂了。
习惯上,我们把农历的大年初一看作生肖年的开始。
但是严格从历法的角度讲,生肖应该与天干地支的二十四节气挂钩,立春才是一个生肖年的正确开始。
古人又是如何计算年份的呢?
所谓纪年方法,是指人们计算年份的方法。
古人很早就意识到日子不能稀里糊涂过,特别是年份,要有先行后续的概念,以便我们「知远近、较长短」,于是各种纪年方法就应运而生。
纪年的关键,在于确定一个起始年份,然后累计。古代中国是纪年方法最丰富的国家,那么都有哪些纪年方法呢?
比较早的是「王位纪年法」,即以君主即位那年为纪年起始,累计纪年,又叫君王即位年次纪年法。